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学院科研范式转变,加强有组织科研,1月16日,澳门人威尼斯4399召开“1→0”重大工程科学问题项目研讨会。科学技术研究院副处长段元欣、澳门人威尼斯4399副院长陶明亮、高永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苏继东研究员、段崇棣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焦永昌教授,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宗耀研究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屈天刚研究员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王敏研究员,以及学院“1→0”项目团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陶明亮主持。

段元欣介绍了澳门人威尼斯4399“1→0”重大工程科学问题的背景、内涵和意义。他指出学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关注重大工程,与院所合作,重视从实践到理论的“1→0”回溯性基础研究。希望专家进一步指导,深入挖掘行业发展中的核心基础问题,共同提升科研竞争力。

项目负责人庞晓炎教授代表团队汇报了“1→0”重大工程基础问题项目的研究背景、最新研究进展和下一步计划。

与会专家围绕“1→0”项目畅所欲言,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并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苏继东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底层研究思路,着重强调了1→0与0→1转换的可逆性,明确指出在开展1→0研究时,必须精准确定1和0的位置,以及它们所对应的具体问题;段崇棣则从传统隐身方法的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了其中存在的不完善理论模型,为后续寻找新的理论方法指明了方向。

焦永昌聚焦于当前隐身工程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强调了建立定量模型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攻克难题的关键所在;宗耀分享了天线罩材料对天线相控阵的影响,同时指出里德堡原子超宽带优势在隐身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为项目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屈天刚和王敏着眼于工程与理论的互动,他们强调要对现有的优秀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以此催生新技术,为隐身技术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他与会人员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1→0”的核心就是“精准溯源挖根源”,细致地追溯工程现象背后的本质机理。在解决从工程溯源到“0”这一难题时,需坚定决心,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大胆尝试跨学科的创新方法,同时注重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确保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落地生根,为科学研究带来实质性突破。

最后,陶明亮总结发言指出,各位专家的建议与意见极具深度与前瞻性,为“1→0”项目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学院将继续强化组织,促进与大院大所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推动“1→0”项目取得标志性成果进展而共同努力。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搭建了行业院所专家与学院教师间高水平交流合作的桥梁,深化了“1→0”重大工程科学问题研究与论证,对于推动学院科研范式转变,提升创新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图文:庞晓炎
审核:陶明亮